EN
人才培养
学生风采

航空学院本研学生党员参观“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

发布时间:2020-10-29浏览次数:

10月28日下午,航空学院组织本研学生党员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集体参观“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本研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等共19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189A0

展览围绕战争主线,共分为七个主体板块,同学们依次参观了“正义担当 决策出兵”、“运动歼敌 稳定战线”、“以打促谈 越战越强”、“实现停战 胜利归国”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历史贡献”等展区,回顾了抗美援朝的艰难历程和重大意义。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对人民志愿军战斗条件之艰苦、战斗难度之艰巨感触颇深,睹物思人、追念先烈,不由得更觉现在幸福、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本次主题展还设置了五大专题,分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思想政治工作”“后期保障工作”“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最可爱的人”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胜利的深层原因。胜利并不是敌人赐予的,而是军民同心、团结一致,以令人动容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所创造的。“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抗美援朝的胜利,象征着中国百余年来积贫积弱面貌的彻底改变,这个国家的精神与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1427C

现场540余张照片,1900余件文物以及大量视频、实物场景等使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慷慨激昂的时代。同学们从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中体会到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从战士们在党旗上写下的铮铮誓言中感受到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从随着复杂战局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中学习到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更从全国上下不惧强敌、“要打多久就打多久”的不屈意志中领略到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10AA7

参观过程中,学生党员们一边认真参观,一边与身边一同参观的抗美援朝老兵、各界参观人员热烈交流。一位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老兵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的作战图前,神采飞扬地向大家讲述往事,令同学们肃然起敬。作为航空学院学子,同学们对血洒长空的航空英烈感触尤深,“在‘空中拼刺刀’的勇猛战斗中,他们搏击长空,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

奇迹引人惊叹,也使人感到肩负的重任。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仍要继续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传承空天报国之志,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祖国的空天事业中,为祖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413F

部分学生党员参观感想:

博士生20051学生党支部党员杨云熙: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新中国和民族的尊严义无反顾的在异国他乡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这种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种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将永远融刻进中国共产党的血液。我们更要学习这种精神,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博士生20052学生党支部书记 骆明:五次战役,两个阶段,志愿军战士用坚强的意志,灵活的战术,钢铁的纪律,与世界头号强国的军队开展了顽强的斗争,其中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看完展览出来仿佛穿越了时光,满眼望去是长安街繁忙的车流,是北京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脑海里又涌现出志愿军战士坚定冲锋的背影,先辈们用他们的生命守卫了脚下这片土地,今日当是我辈奋发图强的时刻了。

硕士生20054学生党支部党员 高宏伟:我们能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作为后代,不能忘,也不敢忘。我出生在丹东,从小就熟悉“雄赳赳,气昂昂…”,也参观过位于家乡的抗美援朝纪念馆,身边同学的爷爷有的就是志愿军老兵,在祖国危难的时候,总有人挺身而出,粉碎帝国主义的嚣张爪牙,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今天看到敌我两方装备的对比,我深深心疼我们的志愿军前辈,敌人所使用的细菌弹残骸等文物,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吾辈当自强。

硕士生19051学生党支部党员 陆逸然: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尽管装备武器远远落后于美军,但正如毛主席说的,“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敌人有敌人的原子弹,我们有我们的手榴弹”,盯着敌人的弱点打,同样能够取得胜利。正是这样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和坚强信念,帮助我们的志愿军,在技术装备严重劣势的朝鲜战场上,获得了史无前例的胜利,值得我们铭记、传承。

本科生1805学生党支部预备党员 牛一龙:70年前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70年后随着贸易战的到来,需要我们在另一个战场上保家卫国。70年中变化的是我们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与变幻莫测国际形势,不变的是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向往和决心!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学习抗美援朝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苦,努力提高自我,为祖国的繁荣复兴而奋斗。


文:邵亚立 徐聪毅 卢志远

摄影:林招如